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此前分析,受全球經濟復蘇、主要原材料生產國大宗商品供給偏緊、部分主要發達經濟體財政刺激和貨幣流動性比較充裕等影響,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仍會持續。
持續高漲的大宗商品價格,抬升了中下游企業的生產成本,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特別是中小企業多數處于產業鏈中下游,議價能力不強,對于原材料上漲成本壓力的傳導和消化能力比較弱,受影響比較大。
“與去年初相比,原材料成本上漲近30%。”安徽大漢機器人集團市場總監孫揚說,由于生產成本上漲,他們適當調整了部分產品出口價格,這導致部分國外訂單減少。
“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成本壓力越來越大,今年上半年都處于虧本經營狀態。這兩個月材料價格又調高了,而且現在拿原材料都是現金進貨,但是我們對下游客戶卻是30天的賬期,資金普遍都很緊張。”
“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運輸、房租的不斷上漲,利潤空間越做越少,越做越虧。我們這種小廠資金有限,沒得選擇,關停是早晚的事。”
“除了要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現在還要面臨環保督查,雙重壓力下,工廠限產停產,訂單無法完成,賠錢虧本,工人下崗,誰來為我們的損失買單?誰來養活我們和工人?西北風喝得已經想死的心都有了。”
“不敢大量進貨也不敢大批量接單,原材料一天一個價格,今天接的單,可能明天原材料的價格就變了,外加下游客戶結款不是很及時,我們資金非常有限。”
以上是來自中、下游行業中小企業老板的心聲。原材料飛漲,有單也不敢接,造成一些沒有資金實力跟產品優勢的中小企業陸續倒閉,市場一片怨聲載道。
不過好消息是,面對持續上漲的大宗商品價格預期,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保供穩價,為提振市場主體信心、穩住市場預期提供了有力支撐。
“未來,PPI短期內仍有可能繼續高位震蕩,后期隨著煤炭增產增供、大宗商品儲備投放、糾正運動式‘減碳’等政策措施效果顯現,PPI有望趨于回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室主任郭麗巖建議,當前要繼續加大保供穩價力度,強化供需雙向調節,研究和適時出臺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續政策,增加對下游行業、中小微企業的支持,穩住市場主體,保持物價總體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