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務院總理、發改委、國資委、統計局及央視聚焦大宗商品漲價潮后,工信部也發聲了。近期,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一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回應了大宗商品價格、芯片供應等熱點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
數據顯示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大宗原材料商品的國內國際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上漲,部分商品價格漲幅超過了1倍,不少制造業企業因此面臨虧損甚至倒閉的風險,請問工信部如何看待大宗商品漲價對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影響?如何指導中小企業應對危機?謝謝。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謝謝您的提問。今年以來,鋼鐵、有色、石化等行業的主要產品價格延續了去年底上漲的態勢。認為,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原料成本上漲推動了大宗商品的價格普漲。頭兩個月,進口鐵礦石、銅精礦的均價同比大幅增長56.6%和44%,幅度相當高。原油價格也創下了歷史同期的最大漲幅,布倫特原油期貨、紐約輕質原油期貨漲幅均在20%左右,原材料成本上升支撐了下游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
二是下游行業生產恢復形成了供需緊張態勢。一季度下游行業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等輕工產品和一些主要機械產品產量都呈現了大幅的恢復性增長態勢,增速遠遠超過了鋼鐵、銅、鋁等原材料的產量增幅。另外,部分化工企業停產檢修,美國極地風暴等導致部分產品產量銳減。
三是有色金屬、部分化工產品等金融屬性突出,寬松的貨幣政策、全球經濟預期向好等推升了全球期貨交易的活躍度,金融市場短期炒作也對價格上漲具有顯著的放大效應。
黃利斌表示,我國工業體量龐大,部分大宗商品海外采購量也非常大,相關商品價格上漲對PPI影響非常直接,近幾個月上游行業的產品出廠價格都呈現明顯的上漲態勢,并隨著產業鏈向中下游傳導,盡管部分上游企業盈利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相當程度上也加大了下游企業的成本壓力,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不過,黃利斌強調:“相關漲價因素多具有短期性和突發性。我們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不具備長期上漲的基礎。”
他分析稱,我國具有充足的宏觀調控政策空間和強大的國內市場潛力,制造業門類齊全、產能充沛、供給充裕,市場自我調整的適應性較強,有關部門也已經在采取措施加強保供穩價的工作。總體看,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制造業有影響,但是這種影響總體上還是可控的。
黃利斌表示,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采取舉措推動穩定原材料價格:
一是加強運行監測和價格監管,配合有關部門堅決打擊壟斷市場、惡意炒作等違法違規行為。
二是支持上下游企業建立長期的穩定合作關系,協同應對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鼓勵冶煉企業及加工企業進行期貨套期保值交易。
今年以來,原材料漲價的聲音不絕于耳:紙企漲價函一張接一張,鋼材重鎮一貨難求,煤炭漲價、醋酸化工品價格漲幅三個月超70%。
伴隨原材料漲價,順周期資產水漲船高。今年以來,A股鋼鐵(申萬)指數上漲接近30%,有色(申萬)、化工(申萬)板塊漲幅均超7%。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海外需求釋放是近期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但國內中下游企業產品漲價受阻,許多企業“不敢接單”,貿易商不敢囤庫存。在低庫存、遠期貼水的格局下,企業左右兩難,不敢買,更不敢“賣”。
海外需求釋放
4月接近尾聲,大宗商品進入牛市格局。27日收盤,大宗商品龍頭“銅博士”大漲超3%,逼近1月8日創下的本輪牛市高點;文華商品指數報185.79點,距離2月25日創下的本輪牛市高點189.07點僅一步之遙。
文華財經數據還顯示,今年以來,有色、化工、鋼鐵期貨板塊漲幅均超15%、13%、22%。由于一季報業績亮眼,近期周期股板塊亦大放異彩。Wind數據顯示,4月以來,有色、化工、鋼鐵(申萬)板塊分別上漲8%、3%、10%,遠遠跑贏同期大盤。
多位分析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海外需求釋放是4月以來大宗商品重拾漲勢的重要原因。據海關總署公布的3月份貿易數據,與海外工業生產、資本開支相關的出口數據表現亮眼,其中稀土、集成電路、鋼材等出口表現較好,反映了海外主要經濟體的產能修復加速。
“出口修復預期下,預計二季度中后期,建材、工業金屬、通用設備、紡織服裝等行業,以及有色金屬、黑色金屬、PTA等主流商品將受到外需支撐。”中信期貨研究咨詢部金融板塊負責人張革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招商證券宏觀團隊指出,3月以來,海外經濟基本面良好對中國出口形成支撐。預計防疫用品、地產周期產業鏈商品、傳統商品的出口向好。
中大期貨首席經濟學家景川認為,本輪商品的主驅動力是全球流動性泛濫所帶來的投資性需求,消費性需求則是疊加因素。未來更看好和海外需求回升關聯較大的工業品。隨著美國經濟開始復蘇企穩,房地產市場開始回暖,美國消費者加杠桿的能力較強。
中下游企業左右為難
原材料漲價、周期股上漲并非這一輪商品牛市的全部。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期調研發現,多個產業的中下游企業高呼“買不起”,同時由于今年情況特殊,又不敢在期貨市場賣出保值,這對企業風險管理帶來了更高難度的挑戰。
華東某塑料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年一季度公司雖然屢次提價,但仍然虧損了100多萬元。一方面因為考慮市場份額不敢一次提價太多,另一方面,產品提價幅度遠遠趕不上原料價格漲幅。
“還有一些裝修公司,水泥、鋼材漲價給進行中的訂單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一位市場人士表示,“就化工市場而言,國內下游化工企業對原材料漲價已經麻木了,不接受漲價,結果國內現貨價格漲幅有限。目前外盤價格總體高于國內,國內很多原料選擇‘出海’,PVC、PP近期出口量都有增加。”